2011年-2016年,全国中小银行经历了百花齐放的高速增长期,但2016年以来,随着金融去杠杆、严监管、利率市场化推进、外部环境变化等影响,战略转型成为了摆在每一个中小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为地方金融服务和信贷资金的主要支持方,中小银行是助力地方建设、支持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银行的转型,既关系着金融稳定的大局,也关系着区域经济的稳定与安全。廊坊,被称为京津走廊上的一颗明珠,北部对接北京城市副中心、中部临近北京第二国际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南部衔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东部毗邻天津渤海经济圈,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作为唯一一家真正植根在京津冀交叉腹地的城商行,廊坊银行在迎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现阶段中国城商行共通的转型挑战。一家区域优势明显的城商行如何在转型中抓机遇,在发展中促转型?廊坊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年栗作出了解答。
廊坊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年栗
问:2016年以来,随着监管政策趋严,金融风险的防范力度加大,同时也受到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城商行在经历高速发展以后,逐步进入了一个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阶段,对于廊坊银行来说,是否也存在一个调整和过渡的时期?
年栗:从2016年央行升级mpa考核开始,就已经定下了“去杠杆,控风险”的主基调,从政策上引导银行“脱虚向实”,回归经营本源。这一阶段,应该说不只是中小银行,广大银行都在遵循政策、主动调节、主动缩表。增速放缓、增长规模控制、业务结构的积极调整,既是一种政策导向,也是这一阶段银行业的必然趋势。
当然,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区域经济的疲软、多重管控的叠加,也会为各家银行这一阶段的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问:那么在这一轮调整期中,廊坊银行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年栗:从两年的结构调整结果来看,效果是显著的。随着去杠杆稳步推进,金融风险防控成效初显,同业业务规模明显下降,零售存款占比、增速明显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2018年客户资产增加了36亿,一般性存款增加81亿,提升了6个百分点。我行整体业务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抗风险能力在增强。
同时,我们整体资产规模也稳定在2000亿左右,基本稳居河北第二的位置,联合资信将我行评级上调为AA+,并且展望为稳定。这也反映了市场对我们的信心。
问:有人说“调结构、控风险”是中小银行转型现在必须做的事情,但“转零售,做科技”是中小银行转型长久必须做的事情,在零售转型方面,廊坊银行有什么战略部署吗?
年栗:零售转型我们从精耕本地、科技与大数据两个方面发力。在精耕本地方面,廊坊处于京津雄安腹地,区位优势无可比拟,这个是我们当下一定要抓住的。我们是廊坊市职工医保指定银行、城乡居民医保指定银行,廊坊市工会卡主办行,居民健康卡承办行,在本地,每四个人中就有三个人拥有廊坊银行卡。目前我们的客户数超过550万,零售存款余额576亿元,存款占比41%,较2015年提升20多个百分点。
在科技与大数据方面,这是未来的大趋势,我们必须也一定能积极跟上。我们在资金端和资产端都进行了发力。在资金端,通过与头部互联网机构的合作,通过网贷资金存管、线上存贷款、电子渠道替代等互联网途径探索数字化业务与营销转型,发展了百万级线上用户。在资产端,我们以场景和数据增信为基础,通过房抵贷、壹信贷、银税互通等特色化贷款产品拓展覆盖客户消费场景,建立了主流趋势的信贷工厂运营模式,实现了零售贷款标准化高效全流程管理。
问:金融”脱媒”趋势加剧,互联网金融崛起,对于银行市场份额造成了一定冲击。互联网金融机构有技术优势和灵活的机制,大银行有雄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那对于廊坊银行这样的中小银行来说,在金融科技转型上有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呢?
年栗:国内像工行、招商、平安等为代表的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一直都在寻求科技创新转型,发力金融科技。而对于我们廊坊银行这样的中小银行来说,受制于科技基础、人才基础、资金等方面的约束,所以我们聚焦资源在最具战略意义的项目上,紧扣场景化和大数据,实现了“双核心驱动”,助力金融科技转型。
所谓“双核心驱动”,就是我们不但升级了银行的核心系统,让总帐处理速度比之前提升了5倍,同时还打造了廊坊银行的互联网核心。打造之初,我们互联网核心系统对标的是微众银行,当时也有部分人认为一个城商行打造这个核心没有必要,不过事实证明,我们这一提前布局是成功。这个系统有力地支撑了我们与外部头部互联网平台如蚂蚁金服的合作,大大地提升了我们与领先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效率。
当然,在金融科技方面,中小城商行面临的制肘我们同样也有,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紧靠北京这样科技人才汇集的大都市,也带给了廊坊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特殊的优势,尤其是人才方面的优势,让我们得以打造一支高质量、专业性强、有战斗力的金融科技队伍。我们的首席信息官来自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其余的金融科技人员也都来自于四大行与市场领先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强大的金融科技人才队伍,是我们布局金融科技的坚实基础。
问:在整个转型过程中,对于区域实体经济的发展,廊坊银行做了怎样的支持?
年栗:基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特色,在综合分析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基础上,我们侧重两类企业——
第一个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比较优质的企业,我们关注两个点,核心龙头企业上下游和工业园区。我们和廊坊县域龙头企业,以及重点工业园区都建立了战略合作,大力支持环京科技产业、物流产业以及创新产业基地的建设。
第二个是小微企业。针对企业需求,打造“信贷工厂”,实现批量审批,大幅提高业务的审批效率,努力达成“两增一控”监管要求。
除此之外,廊坊银行也主动针对优质企业下调了资金成本、税收成本、运营成本和外部价格,主动选择向实体、向企业让利。今年,廊坊银行完成了35亿元定向增资,获得了监管与社会资本的持续认可,资本实力持续增强。这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问:我们都知道廊坊银行拥有十分独特和优越的区域位置,您刚才也提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今年国家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系列举措,是否给廊坊银行带来了机遇?
年栗:廊坊拥有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我们北部紧挨北京,西部靠近接壤保定的涿州、雄县,东部与天津相连,刚好位于北京、天津与未来雄安新区的三角地带,从北京东三环驱车至廊坊主城区不到1小时,从廊坊的燕郊去到北京的cbd快的话不到半个小时,从北京坐高铁到廊坊也就20分钟。所以,对于国家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对于廊坊银行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百年一遇的发展机遇。
今年我们马上就能看到三大环京机遇点——
一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它横跨北京大兴、廊坊固安、永清、广阳等多个区域,新机场以及临空经济区的发展,预计到2025年累计将为廊坊导入55万新增人口,同时保税区进出口总额、累计产业类固定资产投资、公共服务、商业设施等投入均将有大幅增长。未来,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在区域都大有可为。
二是通州副中心的人口溢出。目前廊坊的北三县已经承载了不少北京的人口溢出,未来随着北京通州副中心的建设,这部分溢出人口将越来越多。通州副中心现有人口80万,根据130万的控制人口上限,将有30-50万人口溢出,其中很大比例将继续进入到廊坊北三县。随着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管控的逐步推进,未来将会推动通州区和北三县在人才、医疗、养老等方面政策的一致。这些环京溢出人口的消费需求、金融需求,都将是我们未来的机会。
三是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将加速京南文安、霸州等地人口空间重聚。预计未来10到20年间,雄安新区人口将达到100万至120万,带动周边区域人口达到340万至670万。雄安对固安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廊道效应上,京霸城际、固保城际等城际轨道将形成四通发达的交通网。届时,廊坊银行过去在县域,尤其是固安的布局将发挥重要作用。
问:银行经营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廊坊银行在风险管控上的策略是什么?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风控体系建设?
年栗:2014年我行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将风控看作转型发展的核心,一方面加强对历史遗留问题资产处置,另一方面积极完善风控体系,重塑风险文化。比如,将大一统的风险管理部拆分为体系化的风险管理部、授信评审部、授信管理部等专业部门,风控人员由十几个扩展到140人左右,占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聘请外部专家作为必要补充。在此基础上,通过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内控合规年活动、问责机制落地等,全面提升全行风险意识和建立良好的风险文化。这些体系化改革从根本上扭转了我行风控能力。2017年在银行业协会的陀螺系评价中风险管理能力位居2000亿元-5000亿元城商行第二名。
2018年以来,我行更持续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优化提升工作。一是根据当前风险形势继续优化组织架构,查漏补缺,确保制度覆盖全业务、全流程,同时强化制度的落地与执行的考核督导,进一步加强对信用、流动性、声誉、操作等风险的管控;成立特殊资产经营事业部,加大对问题及不良资产的管控力度。二是对标监管要求及同业领先实践,积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业务风险,维护区域金融安全。通过严格准入标准,强化贷中、贷后管理,完善多维度风险预警体系,确保风险“透明、隔离、可控”。三是与顶尖大数据风控公司合作,积极推进大数据风控体系的运用。目前部分产品的线上风控模型已经上线运行,效果显著。
除了加强内部制度管理以外,比较幸运的,廊坊银行处于一个经济协同发展的上升区域,在京津冀经济圈内,我们还是能够寻找到比较优质的客户,优质的底层资产是我们风险管理的良好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